“政府不再微观干预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事项,只要企业进行了科技研发就进行补助,把主动权真正还给企业。企业知道市场在哪里,用户在哪里。”
“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困难是缺乏科技支撑,今天卖红薯,明天转卖玉米不是转型升级。”马正勇说。
他告诉笔者,政府将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补贴。真正做到科技与产业相结合。“过去,一些项目的扶持资金最低只有五万元,对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据了解,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后,广州市拿出了8亿元用于补助企业研发投入,按照1亿元以下补贴5%,1亿以上补贴2.5%,5亿元以上补贴 2%,10亿元以上补贴1%的分段补助方案对企业研发进行支持。“政府不再微观干预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事项,只要企业进行了科技研发就进行补助,把主动权 真正还给企业。企业知道市场在哪里,用户在哪里。只要有市场有用户科技经费就投向哪里。”马正勇说。
“简政放权和市场决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让市场决定市场可以决定的事,政府自然而然就会简政放权。所以政府要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就必须重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科技创新部门的任何业务都不再对企业进行直接干预。”马正勇表示。
打造专业化和资本化的孵化器
“目前广州市的孵化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因为我们在政策上找到了后发优势,吸纳了国内外最好的理念。”
在马正勇看来,过去有的孵化器发挥不了支持创新创业的作用,是因为孵化器变成了“二房东”,靠租金过日子就满足了。那些生产包、生产鞋的企业都进来了,等到真正有需要“孵化”的创新项目时,由于签了租赁合同,低档次企业赶都赶不走。
“今后广州将实现科技与平台结合,政府将鼓励和引导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如面向智能装备的、面向生物医药的。建立专业型孵化器,在吸纳创业企业时有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准入原则。”马正勇说,首先是有专业化的判断和选择,当企业进来以后又能给他们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为了让孵化器尽快“孵化”出高科技企业,政府还鼓励同时成立或引入投资基金。“资本是最好的‘试金石’。”
马正勇谈到对在孵器中特别优秀的企业,政府应该提前介入,并引导天使投资基金进入。对于那些上了新三板、主板的企业,政府还会按照不同类别相应地给 予补助。同时科技创新部门还将设立“毕业奖”和“落地奖”,针对孵化器中顺利毕业的企业以及落地在广州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奖励。
“目前广州市的孵化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因为我们在政策上找到了后发优势,吸纳了国内外最好的理念。”马正勇认为将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的决定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孵化器将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巨大作用。
科研经费配置阳光化、公开化
对一个项目的补助,包括事前、事中、事后补助三个阶段,但不管是哪一个环节的补助,哪些项目入选、为什么评上、哪些专家在评审,全部都公开。
“科研经费配置管理要实现阳光化、公开化。”马正勇介绍,对一个项目的补助,包括事前、事中、事后补助三个阶段,但不管是哪一个环节的补助,哪些项目入选、为什么评上、哪些专家在评审,全部都公开。
“这指的是开放式的公开。”马正勇表示,比如项目的中期检查,以前是由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检查,耗费人力和经费,而且常常流于形式。按照现在的改 革思路,将由企业在规定时间和规则下,自行组织聘请专家对中期报告进行评审,市科技创新部门只进行抽查,自查和抽查的结果挂网公开无异议即算通过。一方面 可以减少政府部门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企业自己组织评审效率更高。
“但是企业把评审结果挂在网上,一旦被职能部门发现有违规行为,或者有人举报存在暗箱操作、与评审专家存在利益关系等问题,这个企业将进入黑名单,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获得市科技创新部门的奖励扶持。”马正勇说。
“对内的改革,就是把各个处室的职能进行重新优化、流程再造。”马正勇表示,以前一个项目是由一个处室从头管到底。现在,从申报指南的编制、政策思 路的制定,到项目的选择、立项、中期审查、验收等整个过程,将分解成不同的环节进行管理,“没有一个人或一个处室有权限从头管到底”。
马正勇表示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科技创新部门不直接参与这些流程,只有当接到投诉、举报等时才会进行处理。科研经费80%投向企业和市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研投入由统计部门来鉴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由税务部门来统计,科技创新部门只负责政策制定和经费的拨付。
马正勇表示,市科技创新部门正在与财政、金融部门讨论,改革旧有模式,制定科技金融的相关规定。还将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跟银行合作,在中小型创新型企业融资方面加大引导和配套力度。
而为了让企业知晓科技创新部门制定的政策,将政策通畅地传达到企业家手中,提高政策的到达率,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将建立专门的科技金融处、科普宣传处,增强企业对政策的理解和关注。
对于创业,马正勇表示要健全宽容失败的机制,优化吸引人前来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等创新创业环境上下足功夫,培育科技创新的土壤。
孵化器倍增计划提出,到2017年,孵化器面积将达到800万—1000万平方米。同时要加强孵化器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到2017年, 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到2.7%。另外,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要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要超过47%。马正勇希望到2017年,广州 的科技创新在全国是最高效的、链条是最短的、审批是最少的。